上海嘉成:依靠自主创新守卫轨交安全

日期:2015-09-10

 对于沪上早晚挤地铁的上班族来说,轨交站台安全门实在司空见惯,想来不过是简单的门而已。然而,这些默默守护人们候车安全的屏障却是集建筑、机构、材料、电子和信息等学科一体的高科技产品。而且在十多年前,这还是被国外垄断的领域。不过就是有这样的人,愿意直面挑战成为行业拓荒者。
  产品的自主研发和不断创新是公司持续发展的动力。上海嘉成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系统股份公司董事长史和平语出自信洒脱, 早在2002年,广州地铁2号线就在国内率先试点启用了站台屏蔽门,但依靠的是国外技术。同年,嘉成在创立开始就没有选择传统的 先合作、后消化、再创新 的发展模式,而是一直走高标准的自主创新道路。
  据了解,全国的城市轨交快速发展始于2000年后,然而地铁在给城市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诸如跌落站台等轨交安全事故。早年靠机电安装起家的史和平了解到,相较国内市场一片空白的境况,发达国家的地铁安全门已经开始应用,深具专业敏感度的他判断,从机电技术角度来说应该能够解决安全门的研发,一旦成功,一方面可以维护轨道交通安全,另一方面能开拓新的市场。
  于是,一个迎难而上的民营企业正式投入了轨道交通安全系统的研发,近两千个日日夜夜,两千多万元的研发费用,换来的是23项专利和众多的荣誉。这套系统的成功研发,不仅填补了国内屏蔽门/安全门系统的空白,更以高质量、低造价、提供本土服务的优势打破了国外企业在这专业领域的长期技术垄断。公司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国家民营科技发展贡献奖、上海市优秀工程咨询一等奖、2013年度上海市重大工程优秀集体称号、2014年度上海市市政工程金奖、上海市重大工程质量优胜奖、上海市品牌产品、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百佳奖、上海市专利工作试点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上海市自主创新产品等荣誉称号。其实整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史和平告诉记者,取得许可证只是跨入这个行业的第一步,实际的运营业绩才是真正的关卡。
  据了解,为了模拟真实的运营环境,研发团队在厂房里建造了地铁站台,并无数次进行系统调试。然而,对于地铁运营公司来说,这还是一个没有投入实际应用,仅仅拥有实验室成果的科研项目。为了打开市场,公司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于2004年和上海申通地铁集团莘闵轨道交通线发展有限公司、上海现代轨道交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免费在5号线春申路安装试点。终于,这套国内首个自主品牌的站台安全门系统投入了运营。随后,在2006年,也就是项目研发的第五年,上海嘉成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系统正式进入市场,并在2008年实现了走出去的计划。
  目前,嘉成在自主品牌中名列前茅,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安全门市场占有率世界排名第一。已配合投入使用的有上海轨道交通123456911号线北期,苏州地铁1号线,天津地铁3号线、3号南延线和上海11号线北二期、上海16号线、南京地铁10号线屏蔽门项目以及柳州BRT安全门项目等。在建项目有上海迪士尼专线屏蔽门、苏州地铁4号线屏蔽门、石家庄地铁1号线屏蔽门等。其中5号线安全门系统已安全可靠运行10年以上;2O13年在上海同时实施了56车站的加装安全门项目,2014年子公司嘉成国际(香港)完成了瑞典斯德哥尔摩轨道交通加装安全门项目。
  成功没有让嘉成止步。史和平介绍说:每年嘉成上缴1000多万元的税收,同时每年拿出1000多万元用于项目研发,公司旗下现控股4家子公司,与清华、上海交大、同济、申通地铁长期开展科研创新项目合作,已形成多项产业化系列产品,发展至今已累计申请专利近120项。在被问及自身在企业中所扮演的角色时,他说:我就是一个合伙人的角色,也可以说是努力在做创新的引领人,营造企业文化平台,让大家发挥才能。公司一共200多人,研发人员40多人,具有一支强大的36524个小时安全运营的售后团队,无论具体做什么,在嘉成,人才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资源,我们有专门的创新人才奖励办法。
  对于未来的规划,史和平充满期待,嘉成计划将屏蔽门系统中的核心技术延伸到安全、节能、环保领域中,将传统制造业向信息化转型。目前,嘉成在设计、管理的过程中都实现了信息化(PDMBIMOA)。众人拾柴火焰高,史和平表示,如果能够将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产业链,用全球化的视野,将企业能量进行市场化的整合,落实科技创新,而不是仅谈销售,那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便能更好的同步,使产业对社会进步有所作用,而嘉成必定义无反顾扮演有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这个角色。 

2014年3月,公司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